除了“豬分法” ,垃圾分類還能怎么分?
發布時間:
2019-07-04
月1日起,上海已開始強制實施垃圾分類,除了讓人焦慮的分類方式,引起熱議的還有嚴格的懲處措施。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被稱為“史上最嚴”,個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200元,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可罰5萬元。然而,7月3日,北京也表示即將開始垃圾分類,且“罰款金額不低于上海”。“垃圾不分類,錢包兩行淚”。
不過,比起垃圾分類大國日本,這樣的處罰已經很溫和了。日本將垃圾分類上升至法律層面,相關規定繁多且嚴格。按照日本的《廢棄物處理法》,隨意丟棄垃圾者,輕則罰款30萬日元(人民幣約合2.1萬元),重則將被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1億日元(人民幣約合71萬元)的罰款。
當然,日本在垃圾分類的賽道上已經跑了二十多年,剛起跑的選手難以與之直接“看齊”。不過,距離上海329公里之外的金華2014年便開始了農村垃圾分類的實踐,其探索的分類方法和“熟人社會監督體系”或許能給我們一些靈感。
▍農村垃圾的“二次四分法”
金華農村地區采用的是“二次四分法”的垃圾分類模式,即農戶們先將生活垃圾分為“會爛的”和“不會爛的”,“會爛的”垃圾丟入綠色垃圾桶,運送至村內的“陽光堆肥房”,制成有機肥還田。
“不會爛的”垃圾丟入灰色垃圾桶,再由村莊保潔員將“不會爛的垃圾”的分為“可賣錢的”和“不可賣錢的”,“可賣錢的”交給可再生資源公司回收處理,“不可賣錢的”由政府統一處理,進入垃圾填埋場、焚燒廠,其中有毒有害垃圾進行特殊處理。
居民使用的垃圾桶
這樣的分類方式簡單易上手,在后端處理中,“會爛的”垃圾進入政府出資建設的“陽光堆肥房”,70%的垃圾都能轉變為農戶所需要的有機肥,變廢為寶的同時,也減輕了垃圾填埋場的處理壓力。
▍垃圾分類的“熟人社會監督模式”
由于城市和農村在人員密集程度、垃圾成分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,上海等特大城市的垃圾分類模式必然不同于農村,甚至要復雜許多,但農村垃圾分類根植于的“熟人社會”監督體系,或許對一些城市社區有借鑒價值。
經過了5年多的垃圾分類實踐,有的金華村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垃圾進行分類,然后丟進門口兩格式簡易垃圾桶中,“垃圾如何分類”甚至還成為村民閑聊時的熱門話題,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得益于一種特殊的監督體系。
在農村地區,垃圾分類被納入村規民約。在實際操作中,每家每戶的垃圾桶都貼上了二維碼,環境檢查員掃描農戶門前垃圾筒的二維碼即可打分、上傳圖片,一目了然。當然,相應的獎懲措施也必不可少,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家庭可以上“笑臉墻”,獲得圍裙、肥皂等獎品,也可以通過垃圾分類信息管理系統的積分兌換超市、自動售貨機商品或現金;分得不好的家戶進入“促進榜”名單,在全村公示。宣傳上,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會被聘請擔任環境監督員和勸導員。
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實現了整個過程的公開透明,另一方面也能讓大家相互監督,“比學趕超”。
除此之外,各村還有各自的監督措施,有的村設有“婦女街長督查組”,對村里的垃圾分類和環境衛生進行監督;有的村實行“黨員責任制”,每名黨員包干聯系農戶,每只垃圾桶對應編號一名黨員和一家農戶,對不合格者做出通報批評、組織約談;有的村開展主題教育活動、生活垃圾分類競賽等活動。
這些措施能夠有效執行,很大程度上依靠熟人關系形成的的巨大網絡,當地甚至有了“以垃圾論婚嫁”的新習俗,通過查看一戶人家門口的垃圾桶干不干凈、垃圾分得好不好,來看“要不要結成親家”。由于環境檢查員掌握著一手信息,因而也隨之成了“搶手的媒人”。
中國鄉村中的“熟人社會”有著強大的行為約束力,“共飲一井水,同住一條街”,好事壞事都能在一夕之間傳遍,如何“維護面子”顯得尤為重要。利用中國農村熟人社會的優勢、發揮村民的強烈榮辱感,或許能助力未來農村地區垃圾分類的推行。
相比于農村,城市居民鄰里間的紐帶較為脆弱,熟人社會的約束力可能并不明顯,基于熟人社會的監督體系能否在城市垃圾分類中運用,也許可以通過部分試點來檢驗。
5
電話號碼管理
-
173-3558-0330
-
0371-55989136
展開
x